她,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及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她,热衷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常年在香港、中国内地及美国等多所著名大学分享其有关教育的经验;她,致力于倡导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想方设法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然而,你或许想不到,这样的学术女强人却是一位企业家,她便是国际纺织及成衣制造商溢达集团的董事长杨敏德。
5月13日下午,杨敏德女士莅临汕大,在图书馆为师生做了题为“Make a difference, a stitch at a time(励志笃行,有所作为)”的演讲,同在场的师生分享了自己多年在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环保等方面的经验。她睿智的思想与风趣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鼓掌。
站在台上的杨敏德女士,她的身份不仅仅是溢达集团董事长,还是麻省理工大学校董会的成员。同时她也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兼任哈佛大学、哈佛商学院、哈佛大学全球谘询委员会、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多所学府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因此在教育的问题上,可以说是权威级人物。此次来访汕大,她亦为众师生带来关于“创新、使命与梦想”的新思考。
创新——传统工业的需求
纺织及制衣行业可以说是相当传统的轻工业,这与“创新”二字看来似乎相去甚远。然而作为溢达集团的董事长,杨敏德主席并不这么看。她借用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说明对一个成本导向的产业来说,研发和品牌管理牵动着产品增值的两端。因此一个企业若想提高整体竞争力,一靠研发,二靠品牌管理,而这两项考验着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过去我们说制衣产业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然而如今生产能力普遍都高了,工人比起过去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仅仅靠工人的劳动力,是无法提高竞争力的。”要提高竞争力,或是提高生产能力,不能光靠劳动力,科学技术的创新尤为重要。杨主席在一则短片中,展示了溢达集团如何突破性地利用机械对多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生产,展现了溢达集团对于创新的重视。
那企业想提高生产能力,应该如何管理员工呢?“过去我们说某个工人生产效率比别人高,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把他提拔一层,变成管理别人工作的中层管理,这样合适吗?显然不一定合适。如果这个工人属于那种孤僻的性格,只是一股脑全投进工作,因为这样而显得工作效率高,那由他担任管理的职务,显然不合适。”杨主席用这个问题,说明在管理人员上,同样需要改变旧观念,重视创新。“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培养员工进行逻辑思考,能把想法、知识、信息、技术配合运用到实际中来。”
使命——传统工业的价值
溢达集团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它实际上承载着几代人的薪火相传。
杨敏德主席的外祖父是民国年间庚子赔款的留学生之一,在学成归国后,他选择了做丝绸行业参与实业救国。而杨主席的父亲杨元龙也走了类似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创办溢达集团,选择涉足在当时被视为高新科技的纺织行业。两代人的选择最终对杨主席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贵为现今溢达集团的董事,她一直致力于谋求让传统工业产生更大的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
杨敏德主席说,环境和贫富差距,是大众普遍关心的两个问题。传统工业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破坏环境的污染源,但如果能重视社会效益,努力节能减排,停止污水排放,反过来说则能对保护环境发挥作用。而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传统工业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尽管我们不能将富人打压下去,可我们却能将穷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上来,这就是传统工业的价值。”
围绕着两个“使命”,溢达集团的工厂在对待生产上,坚持善用水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在对待员工上,不断增加收入、完善制度,并给予员工以优质的就业机会。
梦想——传统工业的满足感
在去年越南发生反华骚乱期间,溢达在越南的厂房由于受到越南员工的保护,而免遭大量损失,这件事对杨主席触动很深。“那时越南姑娘们手里拿着写有‘请不要敲碎我们唯一的饭碗’的牌子,自发地守着厂房,要知道那时候那么乱,这样做或许还会被当成卖国贼,然而她们守在那里,这就可以看出这份工作对员工们来说真的必不可少。” 杨敏德主席表示,能看到员工珍惜自己的工作,并借此改变生活,便是做工业多年以来一直在追求的满足感。
在演讲结束时,我校执行校长顾佩华向杨敏德主席赠送了潮汕传统的手工丝织产品,以作纪念。演讲结束后,双方将于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座谈会,对汕大工程教育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研讨。
文图/11新闻陈奕
责编/曾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