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5月5日,《南方日报》以“我的学分我做主”为题,深度报道汕头大学12年学分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报道指出,汕头大学早在2002年便开始试行学分制,并于2003年全面实施,目前已经建立起基本完备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汕大学分制改革的“解剖”或许能给全省高校提供借鉴。
报道全文如下:
一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正在广东高校中不动声色地铺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作为广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高水平大学“破冰”之举,去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要求高校确定弹性修业年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打通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培养的道路。今年初,教育部也下发通知,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目前,省内不少高校已逐步开始了学分制改革。
南方日报记者获悉,在广东省自主办学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汕头大学,早在2002年便开始试行学分制,并于2003年全面实施,目前已经建立起基本完备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
汕大12年的实践中,学分制改革带来了什么?对汕大学分制改革的“解剖”或许能给全省高校提供借鉴。
学生
近三年75人开办17家企业
如果不是去年的那个决定,汕大2011级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品牌专业的石志鹏,原本应沉浸在毕业季的离愁别绪中。现在,他却坐在创业公司的办公室,整天为生意忙个不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汕头市大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
去年暑假过后,准备进入大四的石志鹏大胆向学校递交一纸申请书:为了更好投入创业实践,申请休学创业。让他颇为自豪的是,休学的这一年,团队在众筹网筹资25万余元,成功获得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资金,并成功建立了线下市场渠道,在不到半年时间内销售8000多台产品。
石志鹏的故事,正是汕大实行学分制十余年来的一个缩影。
从2002年开始,汕大就参照美国伯克利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开始试行学分制,2003年2月,汕大出台了《汕头大学学分制实施细则(试行)》和《汕头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等文件,全面推行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实行了选课制和导师制、实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等措施。
汕大首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课程计划。实施3—6年的弹性学制和三学期制,并延长了每天排课时间和食堂服务时间。同时,特别控制了学分,文科各专业课程计划的总学分为140学分左右,理工各专业课程计划总学分为160学分左右。所有专业对学生开放辅修和双学位,规定学生有三次转专业机会。为了支持学生学业,汕大还建起了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在学业及其他方面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同时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学生学习预警制度,创立了国内唯一的朋辈互助学习机构—学生互助学习中心,以及国内唯一的全程四年制住宿学院—至诚书院……一系列措施,让汕大的学分制改革不断走向“深水区”。
实行学分制改革后,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学习时间安排。据统计,汕大每年都有提前毕业的学生。从2011年至今,汕大三年毕业的本科生有5人,3.5年毕业的学生有13人。最近3年,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共计686项,在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52项奖励,75名在校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市场机会,创办了17家企业。
教师
“一本讲义走天下”一去不复返
推行学分制改革,给校园里另一个“主角”—老师,也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坦率地说,一本讲义、一套PPT走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老师上课更有危机感了。”一位不愿具名的老教师告诉记者。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权,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用脚”投票,这就需要教师开出更多受欢迎的课程,否则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记者了解到,经过12年的磨合,目前汕大已形成教师开课的竞争性机制,主要的方式有一门课程多开班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比如,商学院的《宏观经济学》课程,这一学期就有6位老师开课,学生可以根据授课风格挑选最喜欢的老师。
于是,在汕大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每到期末网上选课大战时,老师上课是否有料、有无“跑火车”、课堂气氛是不是沉闷、期末给分高不高等,就成为学生热议的话题。而学生的“吐槽”意见一见诸网络,也会让老师紧张好一阵。
汕大给予学生选课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边界的。比如,学校要求,学生应按本专业课程计划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合理安排选课,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的学分一般最低不得少于10学分,最高不得多于25学分。
“
学生选课学分过多可能有两个结果,一方面每个学分的学习要求降低,即出现所谓的‘学分贬值’;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由于选课学分过多,而造成个别科目不能通过考核。”教务处一负责人认为,学校不鼓励学生多选课,鼓励的是学生学好所选的每一门课程。
困惑
学分制与学年制的碰撞
汕大作为全省高校中最早全面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之一,在改革中也较早地遇到了“天花板”。
最核心的问题是学分制的施行,本质上要求大学生一旦完成毕业所需必修和选修课程学分,就可以毕业。但据了解,我国现在还没有正式实施与弹性学制配套的学位颁发制度,也没有与之配套的升学及就业制度。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高校的每个学期都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拿到学位的学生毕业,像这种情况,如何在国家的学位制度中体现出来,还没有明确的政策。
记者了解到,弹性学制迫切呼唤弹性毕业和学位颁发制度,但这需要“上位法”做出改革。
对此,在4月初广东省教育厅召开的学分制改革调研座谈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表示,学分制改革实际上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进行学分制改革;政府应当依法行政,解决学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政策问题,大力支持学校改革。
与此相关,按照国外大学的通行规律,学分制的必要配套措施即是按学分收费。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大都实行学年收费制,学费一年一交。
事实上,学分制改革和学年制传统的碰撞已然进入官方视野。去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出台“学分制十条”,最后一条就专门规定“实施学分制的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学费收费规定,鼓励探索并逐步健全与学分制管理相适应的收费制度。”
观点
我国首位“洋校长”、汕大执行校长顾佩华:
“国际化”不是简单照抄
华裔学者顾佩华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中国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入选人,现任汕头大学执行校长,是我国首位“洋校长”,曾在阿尔伯塔省卡加利大学工学院担任学术领导,熟谙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
国际通行的学分制如何才能在中国大学“落地生根”?顾佩华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并从中得到升华;“国际化”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应该是“国际内在化”。
顾佩华表示,自2001年一路走来的教育改革之路,就是有计划、选择性地学习和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在办学方法、学生培养模式、治理机制、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先进成分,从中提炼出适合国情的方法和实践,再创新并内化为自身办学特色,构成适宜21世纪现代中国大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汕大学分制的成功实施,成为撬动汕大以‘国际内在化’理念探索有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杠杆之一。”顾佩华说,汕大已经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深化、延伸教育改革,形成了结果导向的一体化培养模式(OBE)、适应学生精细化和个性化培养的可适应培养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为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关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5/05/content_7424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