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简介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母校近况
校友会刊物
校友捐赠
常用下载
汕大医学院在《Nature》子刊报道食道癌研究新进展
Fri Mar 07 00:59:29 CST 2014

 

2月28日的《Nature》属下权威医学生命科学期刊《Cell Death and Disease》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汕大医学院张灏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报道了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对人类食道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前研究。

 

食道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第三大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全世界第六大癌症致死原因。潮汕地区是食管癌高发区。目前,这种致命的疾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 (metformin)被发现在多个肿瘤中具有防治效果。鉴于二甲双胍在既往临床使用中所具有的良好安全记录,针对此药的肿瘤防治临床评价,绕过了传统的I期试验,直接进入了多种癌症的二、三期临床试验。然而在食道癌中还未开展相关的药物临床试验。二甲双弧对ESCC作用的研究很不充分,特别是可能的机制尚未调查。张灏教授课题组从临床问题出发提出科学假说:二甲双胍可能在不同肿瘤中通过作用于不同肿瘤特有的个性化分子靶点发挥作用,而阐明相应的个性化靶点有助于优化设计针对不同肿瘤的治疗方案。

 

研究小组在分子、细胞、整体 (动物模型)和病人标本等多个水平详细地阐述了相关的科学问题。发现二甲双胍可选择性地抑制ESCC细胞的生长,除了能诱导凋亡性细胞死亡和抑制细胞增殖外,还能诱发自噬。而通过药物或基因水平抑制自噬可使肿瘤细胞对二甲双弧诱导的凋亡性死亡更加敏感。ESCC是一种炎症性恶性肿瘤。 Stat3是许多癌症基因和炎性信号通路的交汇点。Stat3在炎症驱动的肿瘤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其持续性异常激活是ESCC的一个特征性信号。该课题组所做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二甲双胍治疗使Stat3通路特别是Stat3-Bcl2-Beclin1网络信号通路失活,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之间的串扰,引起了二甲双胍对肿瘤的生长抑制。

 

自2008年底回国后,张灏教授针对国内特别是潮汕地区ESCC高发,而国际上相关研究不足以及缺乏动物模型等状况,建立了标本库、动物模型,组织了由多个专业学科参与的课题组。从发病机理、肿瘤标志物和药物靶点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转化研究。目前张灏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计划设计临床试验开展二甲双胍对食管癌的干预治疗,以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医学院)
责编 吴斌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教育基金会 | 校友龙卡 | 网站管理 | 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