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至17日,汕头大学南极科考队赴新疆开展了为期八天的训练交流活动。为期8天的训练营,既增强了南极科考队队员的互相沟通、组织及协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在陌生自然环境的认知、探索、思考和互相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队员们学习和观察的能力,前四天的训练主要以参观交流学习为主。队员们不仅与新疆科协、新疆生态学会、中科院新疆天文站、新疆师范大学的专家进行座谈,还实地参观了新疆科技馆、新疆天文站野外观察站、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等。通过观察学习,以及与相关专家的交流,锻炼队员们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队员们了解更多野外科考的知识,并增强科考意识。后三天的训练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展开,在香港野外动向教练团队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下,提高队员们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与往年的高级户外拓展项目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南极科考探险项目更侧重于队员科学研习与考察的能力。除了基本的体能和野外适应能力之外,队员们更需要学会如何对待密集丰富的极地知识,学会如何去主动提炼信息并且处理信息。汕头大学户外拓展办公室的陈益纯老师说:“此次新疆训练正是配合这样的要求,通过探访新疆野外科研机构及项目,让队员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认识相应的性质和内容,观察及理解野外科研设施与所在客观环境的关系。”
在八天的行程中,队员胡凯文表示,“与专家们进行交流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在第一天的座谈会中,组织方特地邀请了新疆多个领域的专家,包括新疆自治区科协副主席魏生贵、新疆生态学会理事长袁国映、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员宋华刚等八名地理、生态、天文专家。专家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向队员们介绍在极端环境下野外考察的注意事项,并给队员们未来在南极的科研方向提供了建议。宋华刚研究员从天文领域出发,建议科考团成员在观察地面的同时,不要忘记抬头看看天空。“南半球和北半球所看到的星空是不一样的,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新疆师范大学科研处武胜利处长则提醒队员们注意科学考察的方法,“你们在前期准备时要问自己两个问题,即这个科考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这个科考目标。”武处长说,这是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同时,你们前期还要做好观测,包括气象观测、路线观测等等。”
来自生物专业的队员刘志雄则认为,一路上参观的研究所和展馆让他受益匪浅。“来新疆前我也做过很多准备,但还是留有很多疑问。这次我在参观的过程中,一边看实物一边与专家交流,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在前四天的每次参观交流活动中,都有一名专家随行,为队员们讲解并解答疑惑。
热爱挑战的队员容子豪则喜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训练,“虽然天气炎热,但这是我第一次在沙漠进行徒步、翻山丘的训练,所以每天都特别有动力。”在塔克拉玛干的三天,教练利用沙漠的地貌条件,开展了“抢旗”、“风沙厨房”、“千里传音”等一系列拓展游戏,并引导同学们以话剧形式分享彼此的故事与收获。通过这些团队活动的开展,培养队员间的默契,增强队员间的协调和合作能力,同时也锻炼队员们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此次为期八天的新疆训练营是南极科考队的第一次正式训练。在今年的10月和11月,科考队还将赴香港和四川开展进一步的训练,同时还会在校内进行相应的体能拓展训练,为明年的南极科考做好充足的准备。
文/学生处 11新闻张伊迪
责编/曾建平
南极科考队与新疆科协、新疆生态学会、中科院新疆天文站、新疆师范大学的专家合影
师生们与专家进行关于野外科学考察的座谈交流
南极科考队参观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南山野外观测站,宋华刚研究员向师生们介绍天文知识
南极科考队参观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潘伯荣研究员向师生们介绍沙漠植物
师生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展“抢旗”拓展训练
师生们清晨前往沙漠深处进行训练
同学们在沙漠中表演话剧,分享彼此的故事与收获
南极科考队塔克拉玛干沙漠合影
同学们在沙漠中体验“风沙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