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汕大医学院国际感染与免疫研究所感染部管轶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著名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开展的关于人H7N9病毒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Infectivity, Transmission and Pathology of Human H7N9 Influenza in Ferrets and Pigs”(人H7N9病毒在雪貂和家猪中的感染性、传播性和致病性)的研究论文(Published online 23 May 2013 [DOI:10.1126/science.1239844],最新五年影响因子为32.452)。
该研究采用分离自禽流感病人的H7N9病毒株,研究其在雪貂及家猪中的感染性和传播性。通过研究发现,病毒可感染并在雪貂的上、下呼吸道复制,侵袭淋巴结、脑等肺外组织;感染后可引起长达一周的鼻腔泄毒;病毒可在直接接触的雪貂间有效传播,并可传播给少量的空气接触组的雪貂。同样,家猪感染病毒后也有6天的鼻腔泄毒,但在家猪间未观测到直接传播和空气传播。
由于雪貂是感染流感病毒后病理免疫表现最接近人类的动物模型,本研究显示了雪貂感染H7N9病毒后的病理性变化、病毒的组织分布、泄毒周期、泄毒曲线;在雪貂中该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提示病毒也有可能具备某种程度人传人的能力,同时还发现,早在雪貂出现临床症状之前,鼻腔泄毒已经开始。
由于家猪一直被认为是流感病毒从禽鸟向人类传播的“中间宿主”,在此次H7N9爆发溯源中,病毒是直接来自于禽鸟还是曾经经过家猪的中间宿主孵育作用仍未明确。该研究发现,人H7N9病毒虽然能感染家猪,但并未在家猪中形成有效的直接传播和空气传播,提示侵袭人类的H7N9病毒来源于猪群的可能性不大。
该研究揭示了病毒感染雪貂的临床病理变化特征,提示了H7N9病毒具备空气传播、以及人传人的可能性,为H7N9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