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简介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母校近况
校友会刊物
校友捐赠
常用下载
继往开来 把握传播心理学发展机遇——第十二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在汕大举行
Tue Nov 10 15:08:12 CST 2020

11月7日至8日,第十二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在汕头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近30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传媒组织的专家学者围绕“共识与担当: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新进展”展开讨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昶主持开幕式。

汕头大学执行校长王泉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会议将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强化新闻与传播心理学基础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各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学术经验,凝聚学界业界共识,为后疫情时代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社会心理学年会会长张建新研究员在致贺辞时表示,期望本次大会凝聚同行共识,让社会心理学承担起贴近社会生活的责任,与社会生活密切融合,体悟、理解身边的“乡土中国”,做有温度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陈作平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今年适逢汕头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到汕头来考察,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陈作平认为这次会议在汕头大学召开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希望能继续加强学界与业界的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与传播心理学共同努力。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教授作专委会工作报告。他简单回顾了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史,总结介绍了2018年以来新闻与传播心理学取得的工作成果。他提出,要切实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在创新中推动心理传播、心理学科高质量持续发展。

随后,与会嘉宾就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发表主题演说。此次发言环节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晓辉主持。

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大数据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俊秀研究员通过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下信息、信任和信心的关系,并以“信息-信任-信心”模型说明新冠病毒疫情共同体建构的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葛岩教授以种族隔离动力模型为例,阐述行动者模型自上而下模拟社会现象涌现的逻辑原理和操作方法。发言中,葛岩教授介绍了有关舆论单一化、沉默的螺旋以及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关系等中外研究成果,并展示了行动者模型在传播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全国范围内5591个短视频用户的调研数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董事、总经理丁迈博士介绍了短视频用户画像、解读短视频用户使用行为特点、洞察用户各层面的心理需求与满足程度,为短视频行业创新发展、最大化挖掘用户价值提供助力。

以中国和美国30年的发展历史为焦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闫巩固博士基于WVS免费数据库比较了两国在基本社会价值观与态度、社会福祉、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及信息媒介与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副总经理兼总编辑单学刚运用人民网大数据社会评价科技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近三年的重大典型舆情事件,并以此为样本,通过对其生产、发酵、消解全过程中的舆情数据进行采集、标引和聚类,将其中蕴含的社会认知转化为社会评价数据,解析典型舆情事件中折射出的传播效应和网民心理。

“撕黑无休、氪金无度、举报无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打趣道。她将饭圈失范表象集中概括为三个维度,并分析了饭圈失范的深刻原因——注意力经济与平台经济的合力使“流量变现”成为可能,这种可能性加快利益各方关于“流量至上”的理念建构与规则输出,进一步加剧饭圈失范。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毛良斌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网络议程设置效果的综合效果量及其调节因素,介绍了国家特征对网络议程设置效果存在调节效应等六大现象。

在对《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动态》2019年度刊登的95篇论文进行文本分析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京林教授发现了“一个问题和一个惊喜”,指出部分作者忽视传播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区别,摒弃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也有一些作者破除思维定势,用创新思维探究新媒体用户心理。

下午,研讨会分三个论坛同时举行。第一分论坛议题聚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机制与公众心理研究,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轶楠教授主持,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曹茹教授评议。第二分论坛围绕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心理学开展学术探讨,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陈锐副教授主持,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毛良斌点评。第三分论坛则聚焦于当前社会各类新兴传播媒介、跨文化交流现象,宁波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王丽教授担任此次论坛的评议人。

11月8日上午,大会举行闭幕式,毛良斌副院长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作了题为《中国公众的美国形象认知:文化经验与心理因素的影响》的报告。在他看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回答“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国如何应对”等关键问题至关重要,“不仅要知彼,也要知己”。

随后,大会通过分论坛议程评选出三篇优秀论文,分别是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邬心云的《公共危机时期公众的情感调适——基于新冠肺炎微博段子的探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之源、陈锐、安紫萌的《理性认知抑或情感触动——疫情信息接收者的反应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楚的《女性身体意象与社交媒体信息过滤关系研究——以年轻女性调查为例》。

“我们在特殊的时期开了一个特殊的学术会议。”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申凡总结道。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对社会和个人的考验,他称赞与会学者在这般环境下不忘学者使命,开展一系列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展现出可贵的人格与担当精神。申凡不仅认可了与会学者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参会研究成果,更表示传播心理学必须一直结合新问题、新现象研究下去。他还强调,网络新媒体为传统新闻业带来了颠覆性冲击,表明了新闻传播学的范式革命已然到来,转向新的研究正当其时。他为大会提出四个发展方向:扩大研究队伍,提升年轻老师的研究能力,关心传播业界的前沿发展,以及以学科转型的发展机遇为契机,建设独立的传播心理学框架。

闭幕式的尾声,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锐作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刘京林教授和刘昶院长也分别致辞。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汕头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承办。首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始于1994年,历经26载,至今已是第十二届。

文 王梓龙 

图 凌学敏 娄雨寒 戴晓彤 文国辉 吴芹 林芷薇 

责编 吴斌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教育基金会 | 校友龙卡 | 网站管理 | 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