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简介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母校近况
校友会刊物
校友捐赠
常用下载
鉴中外名记风采 展融媒时代未来——汕头大学2020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开幕
Tue Nov 10 15:07:52 CST 2020

11月8日,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2020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在汕头大学开幕。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3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来汕,共同探讨中外名记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作为及融媒新时代中的记者担当。

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刘江,人民网•人民数据副总经理、总编辑刘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陈作平,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副总监、高级编辑冯雪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等学界和业界“大咖”出席本次记者节系列活动。

上午8时30分,“中外名记者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知行书院召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思想史、个人史。”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昶在致辞中指出,举办本场活动的意义也在于让青年学生学习、研究历史,鉴往知来。

中国3S研究会执行会长刘力群通过略述我国“三S”研究的成果与不足,详细介绍了中国研究3S的历程。善于“发现新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是斯诺作品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创始人、著名翻译家安危表示,新闻学者应从“斯诺精神研究斯诺”。

回顾完历史中名记者的事迹,演讲的主题转向当下的新闻工作。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彬看来,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十八般武艺”,打好基本功,也要深谙“孙子兵法”。记者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无异于“祸国殃民”。

主题演讲结束后,嘉宾分组就中外名记展开研究讨论。研讨会分三场同时进行,分别由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陈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林溪声和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斯诺研究中心副教授罗宾·吉尔班克主持。

研讨会尾声之际,安危教授捐赠《安危文集》等11本书。胡宗锋教授捐赠《龙与鹰——中美政治的文化比较》、《我的中国梦》各2本,罗宾·吉尔班克教授捐赠《探究中国》2本,陕西省斯诺中心捐赠《海伦·斯诺研究在中国》等12本书。

下午2时30分,记者节系列活动进入“新传业界高端对话”环节。对话以“融媒时代:记者的日常与非常”为主题,探讨记者在融合媒体新时代中的新定义,由汕大新闻学院院长刘昶主持。

活动伊始,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致辞指出,“此次对话旨在畅谈在全球传媒生态深刻变革背景下记者的作为和担当,共同探讨新闻传播实践的变与不变。”

经过印刷术、电报、广播、网络等媒介载体的发展,“融媒体时代成为现代新闻媒体发展进程中爆发的第5次革命。”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刘江提出,随着时代不断变迁更迭,记者应保持“三勿真言”:勿忘初心、勿忘责任、勿忘创新。

随后,中山大学沙飞影像研究中心研究院王雁女士向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赠书《我的父亲沙飞》。她谈及自己与潮汕的缘分:“我算半个潮州人,我的父母在汕头相识相知并结婚生子。”

高端对话环节分两轮进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陈作平,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张见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焦点访谈栏目高级记者曲长缨,人民网•人民数据副总经理、总编辑刘畅,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周翔教授、陈莱姬教授11位学者嘉宾参与本次对话。

晚上7时,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副总监、高级编辑冯雪松开讲《方大曽: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讲座面向汕大全校师生,在医学院教学中心101报告厅举行。

此前,记者节系列活动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公益摄影展”11月4日于汕头大学图书馆开展。7日下午和晚上,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刘江和人民网•人民数据副总经理、总编辑刘畅分别在汕大图书馆演讲厅作主题讲座,在记者节的前夜点燃了新闻学子们的热情。据悉,中国传媒大学部分在校生及毕业生还组成“亲友团”,赴汕大参加此次活动。

今年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二次举行记者节系列活动。刘昶院长表示:“一个活动长期做下去就会成为经典”。本次活动的意义在于发展学术,并希望将其打造成“学术活动周”。

文 娄雨寒 陈晓彤 赖沅贝 

图 凌学敏 戴晓彤 娄雨寒 文国辉 吴芹 林芷微 

责编 吴斌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教育基金会 | 校友龙卡 | 网站管理 | 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