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汕头大学思源书院与文学院思凡戏剧社合作的抗疫短剧《疫路同行》在校内进行首次公演。该短剧由汕头大学2020级新生自编自导自演,希望以此向疫情期间无私奉献的各岗位工作者表示崇高敬意。本次演出特别邀请了汕大医学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前来观看并分享他们在武汉抗疫一线工作期间的感人故事。 《疫路同行》由现实题材改编而成,讲述了疫情期间发生在武汉和汕头的两段故事。 来自江西的武汉大学生小希因为备考研究生停留武汉,不幸感染病毒,住院接受治疗。为了不让家人担忧,他隐瞒了病情。不明真相的父母催促小希早日回家放弃考研。不愿放弃考研又无法归家的小希与父母多次争执,所幸身边有华医生和钟护士的劝慰和鼓励。 与此同时,距离武汉一千多公里外的汕头市,汕头医院呼吸科的王医生面临着两难抉择——是驰援前线,还是陪伴临盆的妻子。后来他同郑院长表达了放弃支援的决定。郑院长虽痛心,仍默许了他的选择。妻子小尤得知消息之后没有高兴,反而泪劝丈夫支援。王医生醒悟后赶往医疗队出发地。看见王医生的到来,郑院长欣慰地笑了。 武汉医院内,随着病情愈发深重,小希因高热出现了幻觉——他看见妈妈来到病床前,母子冰释前嫌。跟随眼前的妈妈离去后,小希的心电图化为平线。正在此时,新年的钟声敲响,包括汕头医疗队在内的各地医疗队开始动身驰援武汉——在一片风雨中,新生命降生了…… 为了让剧情更加贴近现实,主创团队多次前往汕头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与援鄂医疗队队员进行深入交流。剧本创作完成后更是争分夺秒启动排练,并在排练中不断修改,主创团队和演员全力以赴、全情投入,以期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 多名医学院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现场观看公演,并与观众们分享他们的抗疫故事。 附一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的潘红星主任医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正携妻儿在湖南老家看望85岁住院的老父亲。大年初二,他接到科室主任的电话,便毫不犹豫地答应加入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潘医生形容到达武汉时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感觉,说不恐惧是假的,一旦全身心投入到治疗患者的工作中,所有的恐惧也就抛诸脑后了。 附二院急诊科杨振主管护理师在疫情爆发后主动向医院党委请战支援湖北,担任附二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作为进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A舱的一名护理组长,杨振要管理100多位患者,他坚守“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信念,尽量从心理上给患者最大支持,多予以关注,让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附一院重症医学科的徐双护师分配在重症区,每天目睹生离死别。他说,当看到自己的同行也躺下的时候,心里特别无助,除了安慰,不知道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回顾这段武汉抗疫的日子,他还写下了一首词《江城子·援鄂抗疫》。 附二院重症医学科的王福生主管护理师为了缓解患者压抑的情绪,在医院里带领患者一起跳广场舞,他相信“乐观是一剂良药”。 附二院急诊科的熊薇护理师在汕头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招募队员时,已在湖北荆州老家探亲的她马上向医院请缨,直接从老家荆州奔赴武汉。 附二院妇科的周乐敏护理师,借调支援感染科,当看到工作群发出支援武汉的号召时,信息还没看全就发了“我报名!”三个字,第一个报名参加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 台上的医生护士们将他们在抗疫期间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台下的观众感慨万千,感同身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作为平凡人的他们却有着最不平凡的坚守,他们不顾一切,逆行而上,他们,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最后,援鄂医疗队队员也对《疫路同行》这部短剧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剧情虽短,但很多场景都让他们有所感触,回想到在武汉的点滴,也多次让他们眼眶湿润。 创作团队表示,本次的短剧从剧情到演出都可能显得相对稚嫩,但这是20级新同学的一次努力尝试。“汕头所有的援鄂医疗队员或许只是我国援鄂医疗队中的普通一员,但对我们而言,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这段历史值得被记录,也应该被记录。作为汕头大学的唯一一个戏剧社,我们很想去担任记录者的角色。”思凡戏剧社社长陈锶燕说道。接下来,剧组将根据援鄂医疗队的真实故事再进行剧本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争取形成一部较为完整的原创戏剧搬上舞台。 本学期以来,汕头大学思源书院与文学院开展双院协同育人的试点工作,学院作为专业教育的第一课堂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系统培养,书院根据自身发展特色与学院结对共建,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实现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通过构建完整的书院通识教育和学院专业教育“一体两翼”的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三全育人”。本次的短剧《疫路同行》是双院协同育人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图 思源书院 文学院思凡戏剧社 责编 吴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