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简介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母校近况
校友会刊物
校友捐赠
常用下载
汕头大学理学院王振教授课题组在“新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与健康风险研究”取得新进展
Tue Nov 09 17:18:15 CST 2021

近日,汕头大学理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平台王振教授课题组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健康领域主流SCI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新型污染物的毒性预测与环境基准构建:不同暴露途径如何影响清洁化学品对哺乳动物的健康风险?”(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1, 157, 106777.中科院一区:IF=9.621),王振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且与美国贝勒大学Bryan W Brooks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和2020年李嘉诚基金会交叉学科研究等项目的资助。

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暴露途径(口服,皮肤接触和呼吸)对不同哺乳动物(狗、豚鼠、大鼠、小鼠、兔)的毒性效应结果,结合化合物毒性分布模型(CTD),推导并构建了各模式生物的毒理学关注阈值(TTCs)。该研究还比较了不同哺乳动物物种、不同接触途径和不同清洁产品类别之间的敏感性差异,为清洁产品的毒理学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该研究也为其他新型污染物的毒性测试、模型构建和风险管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1004025

“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控与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如何调控与修复抗生素类药物暴露所带来的生态风险?”(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2, 424, 127495.中科院一区:IF=10.588),王振教授课题组博士后Okugbe Ebiotubo Ohore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2020李嘉诚基金会交叉学科研究基金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引进重点专项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人工湿地(CWs)是处理可能含有残留抗生素的生活废水和畜产污水的天然解决方案。抗生素可能会对湿地微生物产生选择性,从而加剧全球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本文综述了人工湿地中抗生素和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的消除动力学,从生物化学到分子角度探讨了抗生素在湿地中的命运过程以及抗生素对人工湿地生物修复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影响。该综述表明,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抗生素去除能力,但也会增加抗生素耐药基因ARG的绝对丰度,湿地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浓度增加,表明ARGs生物放大效应仍是目前研究热点。因此将湿地用于处理污水处理厂STP和废水处理厂WWTP废水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关注特定的细菌反应和对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篇综述为理解抗生素在湿地环境中的命运和生物修复提供了参考。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1024638

“替代毒性测试方法和毒性终点的选择:如何快速有效地评估新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1, 290, 117995.中科院一区:IF=8.071),硕士研究生王玉琳和李平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2020李嘉诚基金会交叉学科研究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引进重点专项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该研究收集了不同作用机制(MOA)的化合物对黑头呆鱼不同生命阶段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数据,应用化合物毒性分布(CTDs)法,综合比较黑头呆鱼不同生命阶段(胚胎、幼鱼、成鱼)和不同毒性终点(生长、死亡、繁殖、生化、基因等)对化合物暴露的毒性敏感性以及不同MOA特异性类别的化合物毒性,以确定黑头呆鱼的胚胎毒性数据和传统的致死毒性终点是否足够敏感能为黑头呆鱼提供足够的保护,FET是否适用于黑头呆鱼以及各种不同MOA的化合物类别,并根据相应的5%阈值浓度(TC5)和95%置信区间(95% CIs),计算出黑头呆鱼对每一类MOA分类的化合物的毒理学关注阈值(ecoTTC)和风险评估因子(UF)。该研究对于FET应用于黑头呆鱼在不同MOA化学品暴露下的毒性测试和生态风险评估的可行性评估至关重要,也为化合物替代毒性测试方法和毒性终点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21015773

围绕河口近海新型/典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健康风险这一主题,王振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污染物生态毒理与机制、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毒性预测、环境基准/标准构建与水质管理)、污染物生物降解和绿色化学品研发等研究。王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李嘉诚基金会交叉研究项目和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汕头市创新团队项目、比利时Firmenich/法国Oreal公司合作项目等。迄今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健康领域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图文 王振教授课题组 责编 吴斌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教育基金会 | 校友龙卡 | 网站管理 | 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