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汕头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工作部署,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着力构建大学与城市新发展格局,助推区域高质量创新发展,12月17日下午,汕头大学举行以“活力特区,创新有我”为主题的汕头大学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创新合子”发布会暨高端功能薄膜科技成果展。 “创新合子”打开无限,助力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 汕头大学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创新合子”(http://www.cxhezi.com)重磅发布,标志着学校对知识产权运营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进入全新阶段。该平台涵盖前沿资讯、高质量科技成果库、企业技术需求库、复合型专家人才库等版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精准对接科技人才和技术成果,同时,着力引入金融资本赋能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与金融链,实现技术到市场的高效转化。 据了解,平台目前已集聚了汕头大学逾百位专家资源及多家汕头市特色优势产业代表性企业。活动当天,平台举行了首批企业会员入驻颁牌仪式。同时,汕头大学与汕头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与华能(广东)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汕头电厂、金发拉比妇婴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桑醇酒业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同。汕头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汕头市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汕头市工商联、汕头市知识产权协会、汕头市上市公司发展促进会、汕头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围绕汕头产业新布局,释放汕头大学服务地方潜能 当天,“高端功能薄膜”科技成果展同时举办。该展览围绕汕头市“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工作部署及“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重点面向汕头市新材料产业,展出了汕头大学在高端功能薄膜研发领域的最新前沿科技成果。据介绍,该批成果由汕头大学高分子、光电、高端装备等跨学科团队共同开展研发攻关,已在功能型基材改性、高纯度靶材、卷对卷高速磁控溅射技术、产品机理分析与改进、高精度在线视觉检测等环节取得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可为高端功能薄膜制造提供囊括材料制备、生产装备、新产品研发以及质量控制在内的全链条先进技术支撑。这些成果的转化应用,将为汕头市新材料行业发展提供新方向、新路径,为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会上,国家特聘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汕头大学理学院徐从康教授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向与会人员详尽地介绍了用于柔性电子产业化“卡脖子”封装材料——透明超高阻隔膜的自主创新点、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等。研发团队利用自主研发设计的卷对卷有机/无机靶材磁控溅射设备,中试生产出的膜材阻水率达10-4-10-6g/m2/day,性能指标完全媲美国外同类产品,可应用于OLED、芯片等高端电子封装,同时,生产速度达到700米/分钟,完全满足产业化生产的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汕头大学副校长陈敏、副校长刘文华、科研处处长黄晓春、财务处处长苏少辉,汕头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方小婉,汕头市工商联主席、汕头市知识产权协会会长黄茂强出席活动,汕头市及各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的业务负责人,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的代表,以及汕大师生代表约120人参加活动。 陈敏副校长代表汕头大学欢迎与会的各位领导及来宾,他指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加速推进,高校创新能力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和促进作用更加凸显。汕头大学作为粤东重要的高校创新策源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工作基础扎实,学校将继续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高价值专利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深化与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协同创新。 方小婉副局长在致辞中表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要持续运用好知识产权支撑创新发展。她寄语汕头大学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要架起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加快融入全市产业创新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为汕头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提质增效和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撑,更好地服务汕头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会上,科研处罗英光副处长作《汕头大学科技服务区域创新发展》专题报告,回顾了学校的科研概况与知识产权工作基础,重点介绍了学校的优势技术领域及最新成果、服务与发展规划。他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密切与产业界的沟通合作,构建新发展格局,助推区域自主创新。 在新发展阶段,汕头大学将乘势而上,集聚各方力量,积极推动学校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实现转化,持续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做出更大贡献。 (科研处)图 刘铭勤 李德文 责编 吴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