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复活(De-extinction,也称“反灭绝”)是受到科学界和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对现存物种进行基因编辑,以复活已经灭绝的近缘物种,是复活物种的方式之一。然而,这一方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重建灭绝物种的基因组,依然有待评估。
4月11日出版的《Current Biology》杂志(Cell集团旗下期刊,Nature index期刊)正式发表了汕头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单位合作的研究论文“Probing the genomic limits of de-extinction in the Christmas island rat”。该研究利用圣诞岛大鼠作为模型对这一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发现物种之间的进化分歧可导致基因编辑技术无法完全重建灭绝物种的基因组,提出在实施基因编辑复活物种项目之前有必要利用类似的框架对基因组重建程度进行评估。
汕头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丹麦哥本哈根大学Tom Gilbert教授和汕头大学理学院海洋科学研究院林剑青博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林剑青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Lead Contact。
该论文于3月9日在线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Science》《Nature Reviews Genetics》《中国科学报》《Science Daily》《Science News》《The Scientist Magazine》和科学网、澎湃新闻、NBC news和France24等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和媒体对这一研究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同行专家对该研究进行了高度评价。一位该论文的评审专家评价:“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趣而且重要的研究,它为未来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复活物种项目提供了一个框架,以评估有多少比例的变异以及哪些基因/基因集将在重建物种的过程中被丢失。”另外一位专家认为:“考虑到当前对“物种复活”的努力和经费投入,这篇论文是非常及时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教授Beth Shapiro说:“这篇论文很好地表明,灭绝物种和现存的亲缘物种之间的进化距离越远,其基因组就越不能正确组装。”斯坦福大学生物伦理学家Henry Greely评论:“这是一个我从未关注的重要问题。”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进化生物学家Victoria Herridge则评价:“这一工作确切地指出了‘物种复活’努力所存在的困难甚至荒谬性。”
林剑青博士于2021年4月加入汕头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刘文华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主要从事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基因组学、演化基因组学、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研究,利用宏观手段、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解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渔业资源的变迁及其底层机制。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2)00249-4
图文 林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