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8日,经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成立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研究基地。汕头大学研究基地是广东省成立的第15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也是唯一一所设在广州市外的研究基地。校党委书记姜虹担任研究基地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成海鹰担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研究基地的成立,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宣传工作的有力举措,为学校深入开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10月13日,校党委书记、研究基地主任姜虹教授署名文章《立足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应以人民福祉为核心》在《南方日报》第A12版:理论周刊·知行刊发。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大研究专项《广东省社会建设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全文如下:
立足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应以人民福祉为核心
2022年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要坚持问题导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尤为重视民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社会建设应以人民福祉为核心,发展理念必须围绕以人为本的初心,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党领导国家建设的初心所在。
社会建设属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最初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其后在党的十九大,党中央全面总结经验、深入分析形势,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作出了系统部署。新的部署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赋予了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的历史使命,也决定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五位一体”的五个维度中,社会建设与群众日常生活最为密切,与民生问题联系最为紧密,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21中国经济年报》显示,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新突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8.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9.6%,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11%;教育文化服务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分别达到3217个、3671个、3317个;健康医疗卫生力量继续加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比上年末增加0.8万个、47万张、55万人。
每一条数据背后都关联着群众的福祉,每一项社会建设成就都离不开党和国家时刻不忘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建设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地方政府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站在为人民谋福祉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各地的客观经济状况不同及文化差异,保持发展路线的正确性,进而制定出真正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社会建设政策。
坚持把握社会建设的核心,使更多群众从社会建设中真正受益,必须时刻提醒施政不忘以人为本。具体而言,各地政府在社会建设中应当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应当注重立项把控,城市建设优先民生事宜。必须意识到民生建设刻不容缓,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项目乃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明确与民生相关的优先事宜,始终把民生福祉放在发展的第一位。
二是应当利用好广东的地区优势,取长补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我国的重点发展项目。借着建设大湾区重点发展项目的契机,可以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思路与方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在建设中充分学习港澳的经验,取长补短。
三是应当继续加强基层干部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作引领。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基层干部应当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刻为民着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落实为人民利益谋福祉的必然要求。
四是应当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归根到底,一切的政策都要服务于群众。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于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宜,应当为群众提供顺畅的参与通道。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落实社会听证制度,倾听民间的声音。群众的反馈是评价政策成果的重要参考,人民的真实声音是对施政的最好评价。其二是给群众提供便捷的权利救济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保留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低成本救济渠道,让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众也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