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丽萍教授团队在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预防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在国际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在线发表论文“Child Safety Seat Use Behavior among Parents of Newborns: A Trans-Theoretical Model Guided Intervention in Shantou, China, 2021(《新生儿父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行为:2021年在中国汕头开展以跨理论模型指导的干预》)”。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李丽萍教授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生彭义祥为第一作者。
道路交通伤害(RTI)是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35万人在道路上丧生,有5000万人遭受严重伤害。而儿童更是道路交通安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易受伤害群体。WHO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8.63万名儿童死于RTI,RTI是5-14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超过1/3为儿童乘客。在中国,RTI是14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儿童安全座椅(CSS)已被证实是目前防止儿童乘员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伤亡最有效的措施,在车辆中正确安装和使用CSS能使0-1岁婴儿因汽车碰撞导致的死亡率降低71%。WHO在道路交通十年行动(2011-2020)中提出了确保儿童交通安全的十大策略,其中就包括CSS的使用。大多数欧美等国家已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使用CSS,这些国家CSS使用率已达90%以上。相比之下,目前我国CSS的使用率低于20%,远低于欧美等国家。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CSS的使用率仍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目前,在国内相关研究开展较少,且从干预策略上看,以往研究的干预措施对于干预对象的针对性不强,容易忽略个体的个性化特点。针对这些痛点问题,李丽萍教授团队开创性的将跨理论模型(TTM)应用于改变新生儿父母儿童安全座椅使用行为干预研究。TTM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它将个体行为改变分为五个阶段,且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改变时间和改变意向,这为改变个体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目前,基于TTM的干预措施已被广泛用于促进健康行为且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以纠正新生儿父母儿童乘车认知误区入手,从个体层面加强儿童乘车安全知识的普及,同时提高CSS的使用,实施了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措施。研究对象包括五家月子中心的新生儿父母,在基线调查后评估并分析了CSS使用所处的变化阶段,然后根据所处变化阶段实施了基于TTM的个性化干预措施。
据我们所知,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研究的背景,需要注意的是,TTM将个体行为改变分为五个改变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行为改变准备和意图,为改变个体行为提供了有效指导。本研究为旨在改善CSS使用情况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深入的新见解。在本次研究中,基于TTM的干预措施证明了CSS知识的提高和CSS使用的增加,可进一步应用于推广CSS的使用。
本研究是首个在国际上发表的应用基于TTM干预方法改善新生儿父母使用CSS行为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套针对改变儿童安全座椅使用行为的个性化干预方法,把处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新生儿父母从基线的7.8%和5.9%分别提高到20.3%和16.3%;把CSS购买率从基线的26.8%提高到47.7%;把知识得分从基线的2.60±0.83提高到5.67±0.79;把态度得分从基线的19.05±3.35提高到26.29±3.18;把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从基线的21.49±3.36提高到27.27±5.08。不仅显著提高了知识和态度,而且还明显改善了CSS的使用行为。这一个性化干预方案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具有较好的推广参考价值。
论文链接:https://ajph.aphapublications.org/doi/epdf/10.2105/AJPH.2023.307415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