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简介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母校近况
校友会刊物
校友捐赠
常用下载
薪火永续,奋楫笃行——汕头大学2023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顺利举办
Fri Nov 17 11:46:30 CST 2023

11月4日至13日,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2023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顺利开展,本次系列活动涵盖了“中国新闻奖进校园”主题活动、学术系列活动、建院二十周年特别策划等多项内容。

坚守信仰,拥抱数字

2023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延续了“学术系列活动”传统,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差异化的学术科研与业务实践的需求,分别开展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与三场专家讲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术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激励更多青年学生投身党和人民的新闻传播事业。

11月4日上午,汕头大学“桑浦论坛”新闻传播学科分论坛暨“数字时代与新闻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作为开幕式活动在桑浦山校区行政楼会议室举办,来自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昌大学、汕头大学的多位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会,共同探讨数字时代背景下媒体遇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世华教授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建设性新闻要创新出建设性传播新思路,主流媒体入局电商直播要平衡好商业诉求与公益属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胡易容教授重点关注数字时代的迭代逻辑及其对新闻业的冲击,分析了数字新闻转型背景下国家顶层设计布局的三阶段,深度解读媒介化迭代1.0到3.0的底层逻辑。汕大新闻学院冯月季教授以新现象学视角探讨沉浸式新闻中的“气氛”,展望沉浸式新闻实现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融合的可能性。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净教授基于中国新闻奖30年的数据发现中国新闻奖的常设项目和获奖作品形式发生了变化,“新闻实务教学也需同步调整优化。”数可视创始人、财新传媒前CTO、中国数据内容大赛发起人黄志敏以业界观察者的身份对AI新闻审视和反思,鼓励新闻学习持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汕大新闻学院黎勇副教授分析了记者角色的4个历史演进阶段,期望记者能勇于承担时代责任,建立起真正受人尊重的专业体系和价值体系。最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特聘首席编辑邓树明总结发言并点评,并鼓励新闻学子们“做实实在在的经验研究,只要有新的观点运用的系统方法,就能形成理论创新。”

11月4日下午,胡易容教授以“从文化到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传播‘大传播’观念转向”为题,开展学术讲座。他将符号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反思,指出大众并未意识到符号意义的表达的背后是利益的冲突,强调符号关系到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等多维度问题。

11月5日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焦点访谈栏目高级记者曲长缨受邀在东海岸校区开展题为“新时代记者的责任担当”的学术讲座。他指出,新闻学子们要用正面宣传讲好中国故事,用舆论监督提出发展问题,这是新时代记者的责任担当。

11月8日晚,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秘书长、著名纪实摄影家解海龙在东海岸校区开展“纪实摄影的社会实践一一大眼睛背后的故事”学术讲座。“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受到恩师点播之后,解海龙开始思考摄影的意义——摄影是记录今天、告诉未来。他从1990年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秉持着“让孩子们都有上学的权利,能够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的信念,用相机追踪报道30余年。1991年,解海龙所拍摄的《大眼睛》纪实系列照片,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解海龙重视记录的真实与自然,认为“纪实摄影不容完美”“纪实摄影追求自然、看细节”。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2023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恰逢新闻学院建院二十周年,特别筹备“建院二十周年系列活动”,邀请曾任教师与校友重返汕大,共享发展建议,共话学院未来;开展北京实习团分享会与长江传媒作品奖评选活动,展示教学培养特色,分享学生实践成果。

11月4日下午,2023年北京实习团在东海岸校区举办“一步一‘新’知,见‘闻’在京城”为主题的分享会。19名新闻学院学生组成的北京实习团,于7月到9月中旬奔赴北京,到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社、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健康报、法治日报、新京报共7家主流媒体单位实习。在分享会上,实习团学生以北京地铁沿途的各个地铁站为实习地标,分享了实习经历与实践心得,以及北京见闻。

11月8日晚上,“2023年长江传媒作品奖”颁奖仪式在东海岸校区举行。2023年长江传媒作品奖评选活动共设置新闻报道类、广告类、音视频类、数字创意类、纪实摄影类等五个类别,经校内外专家评审后评选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汕头融媒集团董事长李逸夫,著名纪实摄影家解海龙,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培秋分别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

11月11日下午,“声声相传”校友大讲堂暨建院二十周年特别策划活动在东海岸校区成功举办。学院特邀请11名优秀校友重返母校,分享个人的职业经历与经验,为学生“指点迷津”。校友大讲堂分为三个主题会场,在“制定职业规划,抢占就业‘先手棋’”会场,徐锐锋、谢德炬、郭沛珊等校友分享了职业经验、择业故事和职场挑战,为同学们解答职业困惑,给予职业发展建议。在“剖析媒体环境,布局行业‘主动棋’”会场,屈运栩、韦文毅、覃媛媛、余丹等校友分享了媒体行业的具体实践经验,启发学生探索行业动态,深入了解媒体就业趋势,有针对地制定学习计划。在“洞悉媒体行业,探索职场‘关键棋’”会场,陈成效、柯淘文、陈功铭、叶敏仪等校友分享了自己的媒体职业经历、成功案例以及挑战风险,提供实用的创业见解。

11月12日上午,“传承•发展”建院二十周年学科建设座谈会在桑浦山校区中厅会议室举行。学院原院长刘昶教授、曾任教师代表李立副教授以及10位校友代表受邀参会。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毛浩教授、副书记洪蒙典、副院长丁智擘、各专业教师代表出席活动。余珊燕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座谈会旨在总结过去二十年的办学经验,开拓创新,再创辉煌。洪蒙典回顾了学院建院二十年以来的重要成就,强调学院已在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与实践上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办学特色。刘昶教授指出学院发展关键在于守正创新。他强调:“守正在于坚持,创新要从比较、学习、超越三方面步步推进。”陈岳芬教授和李立副教授基于教师立场,从人才引进、组建有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并保持重视外语学习与人文素养教育的传统等四个方面给予诚恳建议。10位校友代表建议学院延续注重课程的实务训练这一办学特色,并表示愿意充当桥梁促进学院与地方媒体单位的合作共建。毛浩教授认为当前学院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期,我们要做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努力开创学科发展的新局面。本次座谈会加强了师生情谊,搭建了交流平台,凝心聚力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未来,新闻学院将以史为鉴、勇创新路。

新闻里的大思政,中国新闻奖进校园

2023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新增了“中国新闻奖进校园”主题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把“新闻里的大思政”打造成常态化IP,这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坚定新闻理想,增强业务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11月8日下午,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的第一时间,“用镜头定格历史——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获奖作品展”在桑浦山校区图书馆正式揭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新闻摄影类、国际传播摄影类16项共91幅新闻摄影作品。作品主题丰富,涉及2022年国家重点工作、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等的现场纪实,展现各领域发展脉动,回应社会关切,反映群众呼声。

11月12日、13日,特邀四位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新华社总编室编辑饶力文、华龙网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副总监白永茂、江苏卫视《新闻眼》栏目制片人戴玲燕、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记者丁舟洋先后在汕头大学桑浦山、东海岸校区举行了两场获奖作品分享会。作为记者节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分享会旨在通过获奖记者的讲述,表明在全媒体时代,各种作品形态各美其美,各展其长,无论业态如何变化,新闻的基本规律不会变,根本原则不会变,任何时候,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样都不能少。

文 雷碧睿 全月蓉 图 肖汉华 李宗懋 邓婉滔 宣骏超 郑欣悦 余枫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教育基金会 | 校友龙卡 | 网站管理 | 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