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常征——重走长征路,汕大师生的三年2024-03-28 16:13“重走长征路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次‘哭’”,在今年的重走长征路灯塔分享会上,项目指导老师陈益纯向同学们动情讲述道。第一次是队员在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前,为红军战士当年的艰难而流泪;第二次是队员因高原反应严重,难以行走而落泪;第三次是一名骨干队员在身体不适时,对服务团队的心理愧疚让她难受落泪。“这几个哭的故事中遇到的困难,最后都是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在团队的互相协助当中,被克服了。” 2021年是建党百年,借此契机,汕头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组织策划“重走长征路”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性地以“沉浸式+户外拓展”的形式,通过最真实的学习环境,带给师生最生动的体验,激发最真挚的学习热情,追求最深入的学习效果。2021年至2023年,“重走长征路”项目实践团翻雪山、过草地、穿峡谷、渡赤水,连续三年追寻红军烈士的奋斗足迹。 重走,远征依旧难。重走长征路的第一关,是通过学校的选拔。每年都有100多名同学报名,能留下来的不到20名,学校的选拔既要考查体能,又要考查科考能力,但最关键的还是意志力、耐力和态度。22级西班牙语专业的刘佳苗是今年重走长征路项目的队员,他回忆在通过体能测试等选拔环节后,自己还在暑假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长跑训练和学习了党史。有队员分享,他们曾尝试过前天晚上九点完成体测,第二天清晨四五点就出发爬山,这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第二道难关,是长征路上的“天险”。暴晒、低温、降雨等多变的恶劣环境,头痛、低温等高原反应,加上长时间、高强度徒步导致的体能严重透支……“尽管我们现在有了很充分的准备,有了很专业的装备,但还是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这几乎是每年队员的同感。2023年,项目组所需穿过的丛林峡谷地貌复杂,植被茂盛,空气潮湿,蚊虫蛇蚁较多。在穿越川风坳时,教练李伟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脖子又痛又痒,涂抹了一瓶百草油都不管事,只能服用抗过敏药片咬牙坚持走出山坳和峡谷”。队医王虎还回忆,“好些女同学脚磨起泡,但是不叫苦不叫累,靠毅力坚持走完全程,似乎看到飒爽女红军的影子。”这令他颇受触动。 第三道难关,则是长征路上的“人为”。曾经,红军四渡赤水,成功突围,原因之一便是“兵贵神速”。“在行军作战中,每慢一步,都有可能全军覆没。而87年后的我们重走长征路,每慢一秒,就意味着我们将晚到营地,意味着我们可能要走夜路、摸黑干活,甚至遭遇贵州山区暴雨等,团队面临的风险将大大提高。”今年的队员彭桢回忆,徒步第一天,队员们“自己顾自己”,导致出发时间延后1小时,使团队遭遇更大风险;第二天,团队开始合理分工,可以做到提前两分钟出发;最后默契配合、严格管理时间,顺利完成项目。“我们追随先辈们的步伐,深刻地学习与感悟到了时间与集体的重要性”。 长征路之难走是无法想见的,让队员亲身体会到那种不易,亲临现场感受心灵的冲击,进而凝聚起来,激发内驱动力,坚强地克服困难,从而获得认知、行为和情感等层面的全面发展。从体会到认知,从认知到延续长征精神,这便是沉浸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重走长征路三年,陈益纯也在思考当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开展与红色主题相关的科考,就是贯穿三年的一个课题。 每年行程开始前,科考指导老师会提出科考主题并开展对应培训。“科考要结合专业知识,从自然科学角度向人文科学延伸,最终归结到思想教育的层次。”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考指导老师马彦超举例,学医的同学可以考虑以研究人体的血氧含量和心率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为主题,通过对数据的测量和分析,从医学的角度展现长征的难度。 2022年,项目的科考主题之一为长征中的“她力量”。队员采访了当年红军何木林的孙女何莉,参观了女红军纪念馆,寻访了土城女红军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长征途中的女性力量。最令刘佳苗感动的是何莉一家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何莉的父亲,没有享受资历带来的国家优待,而选择做一名煤矿工人冲在一线;何莉本人,放弃药房的安稳工作,选择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做讲解员;何莉的女儿,从五岁开始重走长征路,延续先辈的长征精神……“我想这就是我们重走长征路的意义所在——传承是为了避免遗忘,遗忘就等于背叛”,刘佳苗感慨。 能参与重走长征路项目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项目团队希望他们的收获能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能同红军“跨时空对话”,他们每年都会用图片、视频和文字记录下所见所思,举办灯塔学习会,把徒步感想、科考成果分享给汕大师生。 今年的灯塔学习会结束后,作为观众的23 级学生杨敬诚直言:“先烈们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默默无闻的炊事员,就算自己饿着也要解决战士的温饱问题;单腿走完长征路的钟赤兵将军,三次无麻药截肢面不改色……听到这样的分享,杨敬诚说:“在他们铁血精神的鼓舞下,我相信我也会走好我的长征路。” 长路漫漫,前途坦坦。项目团队统计发现,三年来,队员行程日志的高频词是艰辛、困难、高反和发烧,同样高频的是坚持,是长征精神和红军精神。未来,陈益纯希望探索如何运用更科学的方式给队员和更多汕大青年带来长期的提升和影响。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场长征”,在日常的思政课堂上,马彦超常常会跟同学们谈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区别。在他看来,英雄并不是天生的,只要一个人做了英雄的行为,那么他就是英雄,长征途中无论是半路牺牲,还是走到最后,都是英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如果你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你们也是一种英雄。” 其实,哭的不仅有队员,陈益纯在重走长征路途中,也有落泪。在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前,陈益纯看到,碑上的侧文写着:“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当时陈益纯泪水瞬间涌出,他说,“我想我们今天重走长征路,就是要铭记那些曾经在这一段长征路上历经苦难的先辈。” 三年重走长征路,每一年的线路、环境、挑战、难度都有不同,他们痛过、苦过、哭过,但探索不止、成长不停、收获不断。正如一名队员所说,红军前辈们当时赶的是长征路,是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如今,我们也在赶路,赶的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长征路,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有我们,前途坦坦! 记者:21网络与新媒体邓菲、23英语胡秋、23新闻谢嘉淇、23生物技术李晓琳 编辑:21网络与新媒体邓菲、22新闻学刘梓漫、22土木工程(智能工程特色班)林怡含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