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简介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母校近况
校友会刊物
校友捐赠
常用下载
不忘,是为了不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记者敬一丹莅汕大演讲
Mon Nov 11 09:55:05 CST 2019

 

一头利落的短发,踩一双微跟的黑色鞋子,着一条黑底白色小圆点的连衣裙,敬一丹踏上汕头大学大礼堂的舞台,明亮的灯光映照下,她的笑容自然亲切,仿佛闲话家常般问道:“你们最熟悉的我的栏目是什么?”

 

11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记者敬一丹在汕头大学大礼堂以这样的提问开始了她的以“镜头内外的目光”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为汕头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及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合办的第十一期“长江大讲坛”,也是新闻学院“纪念范长江诞辰110周年暨2019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的第三场。

 

她身后的屏幕上,是这些年来她主持过的节目的剪影——《焦点访谈》《感动中国》《东方时空》……如同和一个老友聊天一般,敬一丹将做节目的故事与感受娓娓道来。

 

她十几年前做《焦点访谈》主持人的时候,每天都会收到观众寄给她的信,这个数量往往是一二百,还不算上寄给节目组的。这些信,很多从非常偏远的地方寄来,地址写着长长一串。

 

“每个信封打开以后你都觉得是闻所未闻的故事,焦点访谈只是冰山一角。”敬一丹有些感叹地说:“我每次拆开信的时候,都觉得众声喧哗。”

 

她不能是唯一听见这些声音的人。在同事的启发下,她决定将观众来信精选后汇集成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声音》。

 

敬一丹一直在记录时代的改变。她关注着时代洪流中付出代价的那些留守儿童,又在今年回访了那些当年采访过的孩子。他们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细节里,你的确能感受到他们更快乐了。

 

曾经因为母亲不在身边而以“没有”两个字回答敬一丹所有问题的小男孩,如今通过电商卖猕猴桃,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的陪伴下有了笑容;曾经照顾弟弟的小女孩,如今在空闲时间去陪伴如当年自己一样的孩子;曾经把父母和自己名字写在墙上绘上花边的小女孩,如今丈夫也在外地,但她的孩子,可以通过视频经常见到爸爸。

 

以记者的身份,用镜头的语言,敬一丹注视着这个社会。而作为一个曾经的学生,一个女儿与母亲,敬一丹也以亲身经历,用文字书写时代变迁。

 

敬一丹是最后一届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学员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是没有高考的年代里通过推荐的方式进入高校的工农兵大学生。正是怀着“我们不记录谁记录”的想法,敬一丹和班里其余28个人一起,创作了作品《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这本书被收入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史馆。那时他们的学制比后来高考入学的师弟师妹足足少两年;那时外国名著开卖,《人民日报》都要刊登消息……时代的烙印,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而他们要讲述,要传递。

 

同样要保留要传递的,还有家庭的记忆。敬一丹的母亲保留着50年代起和敬一丹父亲的情书,此后所有家信都完整留存。在这些信件中,有关于贫穷的记忆,有关于家人的温馨,更有关于时代的变迁。这些书信,后来经过敬一丹的重新整理编写,出版为图书《那年 那信》。

 

敬一丹说,自己的一生的节点都与大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我很幸运”。

 

汕头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说:“要讲好中国故事,敬一丹就是榜样。”

 

来听这位优秀的记者、记录人的演讲的,既有年轻的学子,也有成熟的中年人。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台下听得全神贯注,小朋友被家长带来乖乖坐好。敬一丹一直在努力传达普通人的声音,而普通人,也给予最身体力行的支持。

 

走出大礼堂时,几个女孩子还在围成一圈热烈讨论。新闻学专业的赵天越说:“敬一丹简直是人生偶像,灵魂太有深度了!”她身边的罗琴补充说:“而且看上去绝对四十岁以下!”

 

她们笑闹着走远了。她们是自由选择志愿来到汕头大学新闻系,与敬一丹年轻时完全不同。那时的他们,被时代洪流裹挟着,能进入大学都已经是足够幸运。

 

在演讲中,敬一丹曾经说:“希望那种场景再也不要出现。希望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是连贯的,大家可以自己报志愿,可以实现自己的爱好。”

 

她说:“不忘,是为了不再。”

 

(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记者  吕佳音 摄影 魏玉莹 林钰杰 郑紫欣 责编 吴斌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教育基金会 | 校友龙卡 | 网站管理 | 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