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简介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母校近况
校友账号
校友会刊物
校友捐赠
常用下载
汕大海洋地质团队提出新观点解释长江中下游湖群的形成
Fri Jun 21 16:01:13 CST 2019

 

汕头大学海洋地质学科赖忠平教授团队在《地球与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IF=4.1)在线发表综述文章,认为海平面变化是长江流域三大淡水湖形成的主导因素,提出了“气候地貌模型”的概念并指出可用这一模型解释全球类似地区的地貌格局。

 

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着大量的湖泊,包括我国面积最大的三个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为什么长江中下游会出现数量如此众多的湖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互相之间在成因上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吸引着许多科学工作者。经过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研究者们对于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形成与演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仅着眼于单个湖泊,对于特定湖泊形成的主控因素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是构造活动?降水?海平面变化?还是人类活动?迄今为止,一个能将所有湖泊纳入一体的统一框架仍处于空白。

 

赖忠平团队通过综述长江中下游三大湖泊晚更新世以来的钻孔沉积与年代学记录,提出海平面变化驱动着长江中下游湖群的形成。在末次冰期,海平面的大幅下降(超过130米)导致长江自河口向上游的溯源下切,在上海附近形成深达80米左右的古河谷,即使在距离现今河口上游超过1000多千米的武汉、岳阳等地,下切幅度也超过30米。在这样的深切地表上无法蓄水形成大型湖泊。而当时的古地面由于长期的风化形成一层富含铁锰质和钙质结核的硬粘土的标志层。当末次冰期于约两万年前开始结束时,海平面快速上升并在七千年左右达到现今位置,由此导致长江水位的上升和古河谷的快速充填,长江中下游湖群遂形成。

 

这项研究还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长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对地貌演化的影响范围被认为局限在三角洲地区(河口上游300千米以内),本文提出海平面变化所影响的范围甚至可以抵达河口上游1400千米处(洞庭湖平原);第二,第四纪以来以十万年为主周期的海平面变化是由冰期-间冰期旋回控制的,这项研究揭示出轨道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地貌的强烈塑造作用,提出的“气候地貌模型”可解释全球类似地区的地貌演化。文章最后指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证实“气候地貌模型”。

 

文章信息:Yantian Xu, Zhongping Lai, Chang'an Li. 2019. Sea-level change as the driver for lake 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Plain – A review.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81, 102980.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19.102980.

 

(理学院)责编 吴斌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教育基金会 | 校友龙卡 | 网站管理 | 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