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由汕头大学文学院全球研究中心和潮汕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球本土的潮人社会文化研讨会(The 5th STU Glocal Chaoshan Symposium)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楼一号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全球本土的潮人社会文化”为主题,以“全球本土”为主要观点,以海内外潮人社群及其语言、戏剧、瓷业、宗教、慈善等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潮人社会文化的传承、演变与保育的过程、规律与经验。
研讨会开幕式由文学院陈景熙教授主持,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毛思慧教授致辞,感谢到会的中外学者嘉宾、潮汕文化界人士和师生们,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随后,八个发言分四小节,分别由汕头大学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占山教授、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杜式敏书记、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殊馆藏负责人金文坚老师及汕头大学文学院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方炼教授主持。
在上午的发言环节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林伦伦作题为“城市化进程中本土潮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旨发言,对应当以潮人文化研究来统一以往基于地域(如潮州、汕头、海外某地等)划分的做法进行了阐释,报告了对本土潮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些实际例子和经验。接着,汕头大学文学院全球研究中心副教授Karsten Krueger/瞿开森的发言对“汕头新兴的文化传承社区:传播者、专家和爱好者”做了介绍;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锡铭分享了对“潮汕盂兰胜会及其在泰国的流传简述”;汕头大学文学院陈景熙教授以“越南明月居士林起源考”为题的发言对相关课题作了深入探讨。
下午的发言也精彩继续,汕头大学文学院全球研究中心副教授Stephen Leahy/史棣的发言以国外搜集到的史料为基础,讲述了“1942至1945年间在澳大利亚军中服役的潮汕籍士兵”的经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李志贤教授对“19世纪以后新加坡潮州社群的权力变迁与整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澳门大学博士后张倍瑜老师有关“全球史与地方文化,以潮剧戏班下南洋为例”的发言和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李炳炎有关“新马窑业与潮人社会文化的海外传播”的发言从不同方面追述了潮汕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多方向的流传途径和与国外当地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研讨会最后的环节是由汕头大学文学院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赵无名副教授主持的“全球本土潮汕文化研究展望”的圆桌论坛,与会学者们共同探讨了以全球本土的框架来扩展潮汕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各抒己见,对潮汕文化研究未来的方向及思路发表了想法与建议。
以汕头大学文学院全球研究与境外实践创新班为主的同学们为此次研讨会提供了会议资料翻译和会务服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习和培养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能力。
文 刘丹凝 叶伟权 图 叶伟权 责编 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