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汕头大学文学院举办的首届“新国学”高层论坛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楼举行。来自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名作欣赏》杂志社、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和学子,与汕大文学院的学术骨干集聚桑浦山下,就本届论坛的核心议题“新国学”理念的内涵与价值、“王富仁鲁迅”的意义构成、“生命学派鲁迅”的意味、“1980年代”的精神遗产等,展开了热烈而有深度的真诚讨论。
论坛开幕式由文学院副院长杨庆杰主持。文学院院长毛思慧致辞,嘉宾代表暨南大学宋剑华教授发言。
论坛分六场进行,每场由主题发言、自由讨论、专家点评构成,每一位提交论文或发言提要的嘉宾都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并参与自由讨论,充分显示出本届论坛的现代氛围、人文气息。而依中华文化传统,此次与会的嘉宾依年龄及学术代际呈现的话分别为:陈家琪、陈子善、刘西瑞、傅书华、宋剑华、许祖华、殷国明、陈国恩、谭桂林、高远东、李怡、陈思广、曹振华、王家平、张业松、符杰祥等著名或知名学者,谢晓霞、张克、李玮、宫立等70后、80后的学界后起之秀。论坛还吸引了自助前来,并提交了正式论文的年青的预备博士们,他们是来自复旦大学的祝星群、廖伟杰,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吕坤。尤其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不少学人学子听闻论坛的消息,从外地匆匆赶赴论坛旁听、助兴,此情此景亦令人铭记。作为东道主的汕头大学文学院亦有三位教授即易崇辉、彭小燕、李斌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在国内国际学界,广有影响的“新国学”理念为汕头大学前终身教授王富仁先生所首倡。王富仁先生在2003年受聘汕头大学后不久,即倡导“新国学”理念,激起学界强烈反响。20世纪“80年代”,王富仁先生以其卓越的鲁迅研究成果引发学界的瞩目,2017年5月,王富仁先生逝世,学界先后出现了“生命学派鲁迅”(钱理群语)、“王富仁鲁迅”的学术称谓,这些学术称谓意味着中国学术界对包括王富仁的鲁迅研究在内的一系列鲁迅研究成果的学术史命名,也意味着王富仁先生一生的学术业绩会在不短的时间内成为深受其影响的学界同仁们不断返顾、思考和研究的对象。“王富仁研究”的空间起点在鲁迅研究,时间起点则在“1980年代”,清华大学中文系罗钢教授甚至说过,80年代是属于王富仁的——但也许这样说,会更适宜一点:80年代是属于“王富仁们”的。“鲁迅”(启蒙派的?生命学派的?社会历史学派的?)与“1980年代”实在是值得幸存者们好好挖掘的精神资源,他们之成为首届“新国学”论坛的核心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历史,在冥冥之中的一点选择?历史有它的选择,关键是,你我是否真的听得见?
论坛闭幕式由文学院彭小燕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谭桂林教授做论坛总结,文学院副院长杨庆杰教授致辞。此次论坛以少见的思维活力、真实的现实在场感,留给与会者以深刻印象。
文 刘倩兰 彭小燕 图 王国大 责编 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