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合作中,做一个‘giver’(付出者)收获的东西比一个‘taker’(索取者)还要多!” 2014级法学苏淑敏同学说。近日,汕头大学第二批参加“阳光国际交流体验之旅”的学生们带着独特的心得体验回到校园,期望将在营会满满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7月15日至21日,2018“阳光国际交流体验之旅”在香港岭南大学举办。“阳光国际交流体验之旅”由香港岭南大学与思尔豪国际教育基金会共同举办,旨在为海内外师生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通过互动式学习,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自信心和进取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经过学生报名及选拔,2014级法学苏淑敏、2015级汉语言文学谢悦晴和2017级数学陈绮琳3位同学作为学校营员代表参加。到达营地后,她们被分到3个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导师和高校大学生组成。营会活动充满乐趣,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包括:讲座论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育运动、影片鉴赏、演讲分享、策略游戏等。讲座由来自美国、英国、香港等地的教育界和商界大咖授课,主题涉及“成功之道”、“性格差异和高效沟通”、“国际化思维”和“创造性管理、服务”等,帮助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和就业观,提升创新就业能力。
营会正式语言为英语,采取封闭式管理。据3位同学分享,虽然营会时间不长,但导师和营员们彼此都能敞开心扉,互相信任,积极倾听与分享,共同成长与进步。闭幕仪式上,陈绮琳同学及其小组成员作为代表上台展现其“城市探索”主题的收获。她说:“在城市探索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让第一次来中国的导师们更多地了解香港文化,了解中国学生。在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中西饮食、建筑、方言等差异,真正体验多元文化。” 谢悦晴同学则感受到团队力量之巨大。“如果团队能有效合作,几个队员们的手能够支撑起一个人的重量;团队荣誉感能敦促我们更加出色地完成目标。团队内的矛盾,性格上的不合,或者是不同的见解,需要通过加强沟通来积极主动地协调,而不是被动的,或者是逃避式的放任。”
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次阳光国际交流之旅,展示了汕头大学学子的独特风采,也展现了汕大国际化、开放包容的办学特色。
(文学院) 责编 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