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简介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母校近况
校友会刊物
校友捐赠
常用下载
军旅记者刘建高:活出生命的光彩,才无愧于春秋
Tue Jul 03 16:23:27 CST 2018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我” ——韩红《祖国不会忘记》

这是刘建高最近常听的一首歌,他说,很多军旅歌曲,在真正当兵的时候,听起来才有感觉。

 

校友简介: 刘建高,汕头大学09级新闻学专业,2013年毕业时被武警边防某部接收入伍,正连职上尉。

                                                        (刘建高)

选择军旅:童年情怀的机缘巧合

刘建高来自山东省临沂市,沂蒙革命老区。作为中国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曾是山东省政府旧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参军报国氛围浓厚。

在他所就读的高中——临沂一中对面,就是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陵园里一堵刻满了成千上万烈士名字的高墙,给刘建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起革命战争年代20万沂蒙老区人民参军卫国、10万血洒疆再未返乡时,他的眼眶有些红。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图源:百度图片)

在他心中埋下参军的种子的,是他的外公,一位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革命老兵。外公身上有十多处子弹打进取出后留下的伤疤,这位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军人,常常跟外孙讲述他的军旅故事。“也说不上向往,因为经常听故事,那时就觉得部队的生活离自己不远”。

升上初中之后,巨大的课业压力使得许多同学戴上了眼镜,他也不例外,那时的他,以为自己已无缘军营,“也就没再想过当兵这回事”。后来,恰巧碰上部队来汕头大学校招,在最显眼的001号摊位上,几位军官身穿07式军装,英姿飒爽。新闻专业的他本着新闻人的“好奇心”上前询问,得知国家放宽了对大学生参军的视力要求——带着眼镜能打好靶就行。

心中的那颗种子尘封多年后,忽然见了光,开始破土发芽。毕业答辩后,他通过了中国新闻社驻海外记者站记者岗位的笔试和面试,但一番纠结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军营。

“除了保卫国家的初心以外,我当时觉得,有限的生命要能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才有意义”,部队营区虽然大多位置偏僻,但是自然环境往往是保持地比较好,“当时大城市的雾霾问题严重,也让我认真思考了在哪里工作这个问题” 。

         (图为2013年毕业会,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东升授予刘建高汕头大学新闻学院“优秀毕业生”荣誉证书)

军旅记者:铁肩担道义,妙笔著华章

2013年,他在毕业的同时入伍,和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出来的300多名大学生一起,进行了一场六个月的封闭式高强度集训。

“在这里不能用手机,头发都是三毫米,一天跑个15公里是常事儿,那时脚板每天都是肿的,基本上每个脚指头都磨出了脚泡,手掌因为拉单杠流了很多次血。”

这六个月里,他们每天除了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之外,还要学习大量的军事理论和部队知识,“我们大学生从军,既要用脑力也要用体力”。也就是这六个月,刘建高完成了从一个地方大学生到一个合格军人的转变。

      (集训时,每个人都要剃“三毫米”寸头。“每次在限时5公里训练中,最后几圈都会感觉自己可能要挂掉了”右一为刘建高)

集训时,刘建高的新闻素养开始在部队崭露头角。那时,教导员要在大学生中挑选有摄影能力的人记录集训队的生活,他毛遂自荐。很快,众多专业水准的照片受到了官兵们的喜爱,集训结束后,战友们纷纷跑来找他拷贝集训时的照片。

“当兵是要准备打仗的,虽然现在是和平时期,但是我常会想,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我准备好了么?”在这半年中,他担任起摄影这一额外工作的同时,也没放松自己对军事体能和军事知识的要求,各项考核结果一直是优。

                                                    (部分日常工作“装备”)

军旅常常是需要“等待”和“忍耐”的,就像在战壕里等待敌人来临,他也在学习也积累中等待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入伍的第二年年末,机遇来了,刘建高被调派北京一年,在央视新闻中心负责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他说,当兵实现了他入伍时的两个梦想,一是穿上军装,成为军人;二是做一个好记者,进入央视。

这一年,在他看来,是完完全全为理想而奋斗的一年,是充分把自己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年。

                                                          (刘建高在央视)

五年来,由他采写、编辑、推送的部队新闻有近1000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央广军事、中国边防警察报、南方法治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腾讯新闻等媒体刊载,受到广大官兵和读者的喜爱。

                                        (刘建高在央视的报道)

由于部队的很多人常年驻扎在高山海岛上,大多时候,他们都“只有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通过多媒体把官兵们卫国奉献的感人故事讲述出来,是刘建高的工作内容之一。

“我把他们的感人的故事发掘出来,他们的家人看到以后会更加支持军人的工作,人们会更加拥军,战友们工作起来也更有动力,我觉得这事儿很有意义”。

除了脑力劳动,当兵就需要面对危险。每一次接到命令带齐武器和装备、归拢人员执行任务时,刘建高的内心都会很兴奋,“每到那时我都会默默地告诉自己,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要沉心静气、保持警惕、圆满完成任务”。

            (图为2015年8月,刘建高与战友在某岛上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军营之外:家庭美满,心怀愧疚

2015年,他与大学时代的女友结婚。现在快“奔三”的他也已经当了爸爸。

然而部队里繁忙的工作,常常让他无暇陪伴和照顾家人。

妻子怀孕不久,他被驻守在省城的上级机关借调过去半年协助处理一项工作,回来时,妻子的肚子已经很大了。这半年时间里,双方父母都不在驻地,妻子只能自己买菜做饭,一个人去产检,一个人承担着担心和思念。

孩子刚出生的一两个月,刘建高依旧是早出晚归。因为没有和父亲好好见上几面,孩子见到他也总是哭。“婴幼儿都怕生,所以那时孩子把我当陌生人,不接受我”,这使刘建高深切地体味到了什么是军人的奉献,心里满是愧疚。

“不仅是我这样,每个军人都有对家人亏欠的时候。很多时候想要照顾家庭,但却无法照顾到。”刘建高坦言。

有一次,他被抽调到另外一个城市执行专项勤务,由于勤务现场较为激烈,参与的人员身体和精神上都承担了较大的压力,他一晚上只睡了两个半小时。

第二天恰好是中秋,在忙到晚上10点之后,刘建高以直播连线的方式促成了海岛官兵与其千里之外家人的视频连线。“那时听到战友毛警官与家人连线时声音哽咽、看到他泪水强忍的时候,我觉得中秋前后这一波拼了命的付出,总算值得”。

面对荣誉:初心不改,感恩母校

入伍五年来,刘建高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连续四年获部队通令嘉奖,连续两年获评基层优秀干部,连续多年获评总队级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谈及荣誉时,他称自己比较幸运,每个穿了军装的人,都有自己的辛苦和奉献,而他,不过恰好有幸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又得到了官兵和领导认同。

                        (图为毕业五年来刘建高所获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印制的三等功和基层优秀干部勋章)

第一次获得三等功的时候,刘建高很激动,在他看来,这是国家、是部队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同时,这荣誉也给了自己的家人一个交代。第二年再获三等功时,“根本没想到还会有一个,觉得部队待我太厚了。”

“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大学四年新闻学院给予的专业素养教育、离不开战友们的支持和关爱。”

谈及荣誉的取得,他表示除了大学时代专业知识奠定的基础以外,大学时代范院长的儒雅平和、王宗安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蔡秋彦老师的博闻强识、张增丽老师给予学生们的气质培养、宋骥宏、陈莱姬、樊林君等众多老师给予学生们亲人般的关爱等等都让他印象深刻并受益匪浅。

结语:

在刘建高看来,此刻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相对于百年前生活在战火纷飞、积贫积弱的社会环境里的先辈们,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更应该抓住时光好好奋斗。如果站在未来,回望过去:“要能不负光阴,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无愧于生命的馈赠和所受的教育。”就像他的朋友圈签名引用的《大学问》的歌词:“活出生命的光彩,才无愧于春秋。”

 

来源:汕头大学新闻学院

文字:刘静仪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汕头草根播报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教育基金会 | 校友龙卡 | 网站管理 | 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