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简介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母校近况
校友账号
校友会刊物
校友捐赠
常用下载
要闻丨姜虹书记谈高校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Sat May 20 09:28:52 CST 2017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和清华大学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建设高级研讨会”于5月16日至17日在厦门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的领导,以及来自俄罗斯、日本、奥地利、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以及非洲等国的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共同就“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分享各国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中的经验。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发言全文如下:

谋合作创新,求联通共赢

——在海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建设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作为高校的代表受邀参加“海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高级研讨会”。下面我主要从高校的角度来谈一谈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认识,以及高校如何利用自身条件服务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一、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布局,更是中国参与构建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切入点。“一带一路”合作领域,从经济到人文,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既开展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贸易投资等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也重视推进沿线国家之间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

一方面,“五通”中先行的是政策沟通和设施联通,落脚点在“民心相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领域、规划重点。基础设施一旦联通,就会在物流、贸易、信息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所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自然地成为“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顶层设计重点。

另一方面,要想实现“五通”,首先是要“民心相通”。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彼此间友谊的增进,必须发挥教育和文化交流“软力量”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事半功倍。

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标准不一、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投融资主体及模式单一、各阶层参与动机迥异、地缘政治复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内部步调协调不一致等问题,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推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中心协调机制,需要付出较高的协调成本。

“独行快,众行远”。解决“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面临的问题,“问题即答案”,关键还是两个字——“合作”。“合作”在宏观上我们通过高层推动、战略对接、双多边机制;“二轨”对话及交流来推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创造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善于换位思考,让合作收益共享,统筹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激励相容相生相长的大好局面。再往细了说,高校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合作中来,如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通互联的实现贡献力量,有所作为?我认为主要抓住两点:一是人才,二是平台。

 

二、主动改革,快速适应,为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投资立国”是“一带一路”倡议在“走出去”方式上带来的“新常态”。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累计需要投入7.9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在这个巨大的机会面前,中国地缘、技术、产能优势明显,只有相应人才的配套支持,才能尽快抓住商机。所以培养“立足中国情怀、放眼国际视野、勇担社会责任”的国际化人才成为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要求。学校必须积极主动地用改革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创新,为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以我所在的汕头大学为例:汕头大学是一所年轻的“80后”大学。一个月前,学校首次入选2017年世界年轻大学排行榜200强高校,成为中国内地两所上榜高校之一。建校36年来,汕头大学已经成功探索了国际化、精细化人才培养的“汕大模式”:2005年率先在国内引进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参与世界竞争的工程科技人才;推行本科专业国际认证,开发国际认证的课程体系;2012年学校商学院通过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PAS国际认证,为亚洲首个获此认证的本科专业;与英国、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所高校建立密切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超过50%的在校本科生有至少一次境外交流与学习的经历;46.4%的教师有在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外籍教师比例近20%……已然形成尊重及包容的国际校园生态文化。因此,常有人说,“汕大离世界很近”。

在汕大,改革是常态。正如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保罗·费根所讲,“汕头大学是所改革型的大学,是想要有所创新的大学”。正是基于此,使得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个深具创新基因的老牌理工学院,与一个不断改革进取的年轻的综合性大学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最终合作创办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致力于培养顶尖的工程师,希望在环境、能源、人类健康等领域发挥影响力。今年9月份,将迎来广以的第一批新生。未来,汕头大学将保持国际化、精细化特色,大力推动以“新工科”建设与发展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好“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新使命与新要求。

 

三、紧抓“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对接机遇,谋求共建共赢红利

对于每一所中国的高校而言,“一带一路”倡议都是可以依托和借重的改革和发展平台。在配合国家战略发展、展开多方面服务的同时,不仅各类高校自身的能力会得到充分和多元的提升,高校的作用和价值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单单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涉及的交通、能源、运输、信息等方面,若国内外校企能给予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努力推动建立“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的合作新模式,那将会形成大量新的合作项目,大有可为,大有前景。

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参与“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建设,就是与平台的机遇对接。通过多主体开放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也可以是社会服务,通过自我演化、开放包容,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方方面面。同时,以产业技术进步与企业全球化布局为主轴,形成产教共同体:通过企业全球化布局,带动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先进技术转移的通道和技术创新基地。

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汕头大学的一些技术现在在国内和国际有领先水平,比如抗风研究、能源研究、海洋生物技术等。这里需要特别提到关于练江污水处理问题,汕头大学整合相关科技、人才及实验室,联合以色列理工学院及以色列水处理技术公司,研发、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并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实施练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取得良好成效。希望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通过练江污染这样一个世界性难题的问题,汕头大学能够为该工程的推进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服务。

我们知道,一个重大战略从提出到落实,往往需数年甚至十几年,期间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所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唯有秉承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精神,才能谋求较大发展。作为坐落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汕头大学,更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速学科融合、创新,培养“立足中国情怀、放眼国际视野、勇担社会责任”的国际化人才,建设适应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科技服务平台,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谢谢大家!

来源:汕头大学新闻中心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教育基金会 | 校友龙卡 | 网站管理 | 数据管理